1、通过结构改进加大掘进机的截割部伸缩量,增加截割部卧底量。此结构可以实现在掘进机行走不动的情况下,一次截割掘进2排,将生产效率提高1倍;
2、通过结构设计实现铲板部的伸缩。传统的铲板部只能上下移动,用于铲装货物。经过改进后,铲板部也可以伸缩,这意味着铲板部可以具有更大的卧底量,同时在铲装货物时,掘进机行走部不用向前移动,配合可伸缩的截割部,实现一次截割掘进2排,将生产效率提高1倍;
3、通过结构设计实现第一运输机的伸缩。传统掘进机第一运输机(简称一运)是固定不动的,故此一旦铲板部实现了伸缩,必然造成铲板部与一运之间脱节,产生很大一段空隙,造成货物从此空隙中露出,需要人工清货。为此,通过将一运改成伸缩结构,可以解决此问题;
4、通过结构设计实现第一运输机和第二运输机的联动。一运运出的货物,通过履带板的外拋力被抛到第二运输机(简称二运)上,传统的掘进机是连接在掘进机后支撑上的,连接后与掘进机一运的相对位置就不再改变了。由于本项目产品的一运已经改成可以伸缩的结构,为此,一旦一运发生伸缩运动,其与二运的距离必然随之发生变化。以往一运中正好被抛到二运上的货物,这时可能被抛到外面,故此,通过将二运连接到一运上,使两者实现联动,可解决落货点改变的问题;
5、通过结构改进缩短铲板的整体宽度,减小了铲板卧底时对地接触面积,降低卧底阻力,改善卧底效果;
6、通过结构改进缩短星轮耙爪与铲板部铲尖的距离,提高了铲板的出货能力;
7、通过结构改进和强度校核,实现了第一运输机与铲板部的共同伸缩进退,使之能够协调动作,实现预期的工艺效果;
8、新结构除了解决了二运的随动问题,更提高了二运电滚筒的离地高度,避免了掘进机上山作业时,电滚筒离地过低导致的“闷车”现象。